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廉洁昭通

“一滴水”的民生温度——镇雄县“首办责任制”的民生实践

盛夏的镇雄县母享镇,阳光炙烤着大地。

堰沟村的陆永全轻轻拧开院角的水龙头,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淌。“前几天还为喝水发愁,现在心里的疙瘩终于解开了。”

这场“断水危机”的解决,像一滴水折射出阳光——镇雄县把民生诉求从“纸上谈”变成“脚下办”,用制度创新让治理效能落到实处。当群众的眉头从紧锁到舒展,水龙头里流淌的,不只是水,更是政府职能从“管”到“服”的深刻转变。

“现在责任分到人头上,谁也不敢松劲。”镇雄县纪委监委负责人如是说。这体现了干部队伍在“把群众当家人”的心态重塑中,从“完成任务”到“解决问题”的转变,引导基层治理走向更温暖的维度。

“像自家人托付事情一样,踏实。”陆永全的话,道出了村民的共同感受。在他家的菜盆里,新摘的瓜果泡在清水中——在这里,每一滴水都承载着温暖,每一步改革都向着民心奔涌。

1

在母享镇串九村,49岁的詹泽友蹲在刚疏通的沟渠旁感慨:“以前找干部解决问题,转来转去没个准信。”这位种了半辈子地的老农记得,2022年雨季前,后大堰沟渠堵塞威胁到住房安全,他辗转多个部门却始终未果。

这样的困境,曾是镇雄基层治理的“痛点”。县纪委监委信访室的台账显示,2021年群众越级上访同比上升17%,其中36%的信访件源于“推诿扯皮”“石沉大海”等问题。问题的根源,在于首问责任悬空、办理流程断链、监督问责缺位。

2023年初,镇雄县出台《首问首信首访首办责任制(试行)》,构建“一本登记簿盯到底、一套制度管闭环”的新机制:该记的必须记,17类28项具体事项,漏了就可能触碰15条“追责红线”。

不仅如此,接到诉求就要行动——2小时内有回应、24小时内反馈进展、72小时内给结果;办完了不算完,每月查台账、每日跟进度、谁偷懒就追责。

在母享镇纪委书记赵高陆的办公室,放着特制的“民生诉求登记簿”,每一页都记录着诉求内容、责任单位、办理时限和群众评价。“现在干部手机24小时开机,就怕漏接群众电话。”他笑着说。

2024年3月,堰沟村沟边组施工挖断主水管,245户村民陷入“水荒”。按照新规,村委会副主任15分钟内完成首问登记,镇纪委同步启动督办程序。1小时后,镇水务所、施工方、村民代表召开现场会。

“立行立办。”施工方调来挖掘机清理埋管,24小时内将120米新管道铺设完毕,72小时恢复供水。“过去要层层上报,现在干部现场办公。”陆永全竖起大拇指,“这样的效率,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

回访时,村民们在登记簿上写下“满意”,还画了个笑脸,满意度达100%。

2

詹泽友的烦心事,也在这“首办制度”里画上了句号。

去年2月,他走进串九村委会,工作人员登记完毕后,材料直接报给了镇里。当天,镇上就启动方案:3天清理完1.2公里沟渠的淤泥,5天修建起3座混凝土拦水坝。更实在的是,一周内就定了“党员带群众”的管护规矩,谁负责清淤、谁检查堤坝,写得明明白白。

“现在干部不光办事,还教咱咋维护,这才是真为咱着想。”母享镇组织委员吴炎说。除了赶集日,镇村干部每月都会揣着登记簿走村入户,变“群众跑上门”为“干部往下沉”。

翻开镇雄县纪委监委登记簿,群众反映的事项多半集中在饮水、修路、产业这3个方面。针对这些共性问题,2024年县里专门制定了《农村饮水工程管护办法》《通村公路养护考核细则》《特色产业扶持资金使用规范》。

例如:牛场镇田坝村冯坪组,去年山体顶部发生垮塌,41户159人出现饮水困难。村委会一上报,镇干部当天就爬上山查看情况。“乡亲们等不起。”镇里与村民共同商定方案:镇政府补贴3万元,村民投工投劳,一起修建蓄水池。

20多天后,清冽的山泉水“哗啦啦”冲进池里,溅湿了村民的裤脚,大家笑着躲开,手里的锄头却抡得更欢——这水花里,藏着往后的踏实。

针对拖拖拉拉的行为,镇雄县纪委监委直接“亮黄牌”;对推诿扯皮的行为,绝不姑息。2024年,9人因办事不力受到处分,43人被批评教育、责令写检查。“登记簿就是‘紧箍咒’。”一位村干部坦言,“群众的事儿办不好,不光脸上挂不住,还得担责任。”

沟渠通了,詹泽友的房屋再没被淹过。更高兴的是,顺着沟渠流进田里的水,让庄稼比往年多收了两成。

镇雄县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基层,通过走访群众、查阅台账、现场询问等方式,聚焦群众急难愁盼,核查信访诉求是否得到及时响应、有效办理,着力推动问题解决在一线、矛盾化解在基层,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。 通讯员 邱小英

“首办制度”在村里解了“饮水、护房”的急,到了镇雄县政务服务大厅,又成了“办事不跑腿”的钥匙。

在大厅的大屏幕上,实时显示着数据:当天接了多少件、办结了多少、群众给了啥评价。这里将信访、司法、民政等12个部门的事项整合到一起,实行“一个窗口接件、分类转办、限时办结、统一回复”。

“以前办手续像堵了的水管,现在流程通了。”陈女士拿到开办书店的证件时,笑得合不拢嘴。制度实行以来,全县政务服务平均办理时间从3天缩短至1.5天,能当场办的,半个工作日即可办结。

群众来办事,不光觉得快,更觉得暖。针对“延时办、跨域办、免申办、一窗办”,镇雄县与首办责任紧密结合,办事效率提升了至少50%。其中,通过窗口整合材料、数据在部门间直接传输,7项业务一个窗口就能办完,三天拿到证。

“我在基层小微权力‘监督一点通’平台上反映的问题,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了解决。”以勒集镇的商家高兴地说,现在集镇环境变干净了,心里也亮堂了。去年以来,为群众解决772件“烦心事”,群众满意度达98%。

为避免群众诉求“一转了之”,镇雄县对社会监督意见办理定期开展“查单”,围绕问题进行复查复核,对省市交办、重复诉求、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监督意见,由委主要领导跟踪督办。

“‘首办制度’抓住了基层治理的‘牛鼻子’。”镇雄县一边落实制度,一边完善了2项配套制度,推进综合受理窗口改革和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改革,设立了10个综合受理窗口,搭建起部门间的协调桥梁。

夕阳下,陆永全被拉成了长长的影子,他提着刚接满的自来水,哼起了山歌——这滴“民生水”,淌进了无数人的心里。

短评

镇雄县“首办责任制”的实践,像一滴水照见阳光,让温度可感可触。

过去,群众诉求“转圈圈”“石沉大海”是痛点;如今,“2小时回应、72小时办结”的闭环机制,让推诿扯皮成了过去时。

当自来水流淌进群众家里,再到政务服务大厅缩短办事时间,这些具体的民生改善,是用“登记簿”套上“紧箍咒”,让干部从“要我办”变为“我要办”。

更动人的是,“服务”不再是“完成任务”的机械执行,而是“把群众当家人”的共情服务。这滴“民生水”的启示在于,对每一件小事的较真,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强。
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