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护“朝夕”——云南纪检监察机关以监督之力托起“一老一小”稳稳的幸福
夏日的昆明市官渡区双龙桥社区,梧桐叶在阳光下轻摇,斑驳光影落在老年幸福食堂的窗棂上。82岁的张奶奶端起香菇炖鸡,刚夹起一块鸡肉,就听见隔壁桌王爷爷感叹:“现在每月能结余一百多块,连饭菜都跟着变香了。”
老人的感叹里,藏着“监督护航民生”的故事。3个月前,这个由2个集装箱改造的助餐点因商业用水成本高,濒临停摆;而今,随着水电“一户一表”改造完成,民用水价让成本直降30%,100余名老人的“舌尖幸福”有了支撑。
这是我省描绘“一老一小”民生画卷的缩影。全省纪检监察机关以“监督促改促治”,将触角延伸至养老托育“最后一米”,用“问题清单”兑出“幸福清单”。
1
“每月水费高得发愁,老人们也跟着操心。”2023年8月,官渡区纪委监委干部小葛在督查中发现,双龙桥社区幸福食堂因非“一户一表”模式,陷入“水费高、纠纷多”困境。
官渡区纪委监委以“发点球”方式督促水务部门牵头整改,通过“室组地”联动监督,26天内完成现场勘查、方案敲定到通水验收——人大代表建言、供水单位协商、多部门协同,独立计量的民用水表最终“安家”。
这样的监督案例在全省遍地开花:景谷县纪委监委通过入户走访与数据比对,发现并整改养老服务问题25个,推动养老保险资格认定精准化;漾濞县纪委监委聚焦农村“幸福小院”建设,以“政府补+村集体投+社会捐”多元投入,建成覆盖城乡的养老驿站。
在昭阳区红路馨居幸福食堂,高定志老人刷脸结算时,饭卡自动扣除餐费,四荤四素一汤的午餐,80岁以上老人免费,60岁至79岁老人仅5元。
自2023年5月运营以来,分年龄段收费与智能结算系统日均满足120余名老人的用餐需求。“以前做饭不是咸就是淡,现在天天换着花样做。”姚顺先老人指着菜单上的清蒸鲈鱼笑得眯起眼。
食堂后厨,社区党支部书记兰家仙带着志愿者从“共享菜园”里采摘蔬菜。这1.5亩的菜地由老党员与居民共建,每日供应青菜、萝卜,吃不完的菜分给困难群众。
目前,这种“社区赋能”理念正在全省推广:官渡区建成4581平方米养老综合服务示范中心,昭阳区规划建设“一老一小”关爱中心,景谷县通过“儿童绘本空间”“笙歌协会”等地打造精神家园。
水富市纪委监委将“一老一小”工作作为监督重点,图为工作人员到云富街道兴华路社区“幸福食堂”,向就餐老人了解相关情况。通讯员 刘鹄
2
“不用两头跑,少了很多折腾。”安宁市中医医院病房里,78岁的李奶奶做完康复训练,在护士的搀扶下走向隔壁的敬老养老中心。
李奶奶享受的“医康养结合”模式,源于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推动。2022年,安宁市纪委监委在督查中发现部分养老机构“医养协作不畅”,随即以“室组地”联动监督,督促建立“双向转诊”机制:中医医院与市一院开通绿色通道,老年医学科、康复中心资源共享,实现“小病在床边,大病直通车”。
“我们重点查政策补助、干部作风、资金效率。”安宁市纪委监委负责人介绍,通过“体验式”监督推动专项资金落地,针对“数据壁垒”搭建“智慧平台”,实现健康档案、用药记录云端共享。如今,安宁市建成“医养康护”“四位一体”体系,居家养老中心与医疗机构无缝对接。“不仅要让老人‘活得久’,还要‘活得好’。”安宁市卫健局负责人说。
监督也发生在老旧小区改造中。思茅区月光小区曾因“排水难、停车难”等难题被称为“五难小区”。纪检监察机关通过“居民议事会+监督清单”机制收集诉求,推动改造摒弃“大拆大建”,保留红砖楼、改建活动中心、新建生态停车场,还引入咖啡店盘活闲置空间。“老旧小区怎么改,群众最有发言权。”思茅街道纪工委书记说。
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预防”,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推动监督从“单点突破”迈向“系统治理”。通过“监督的再监督”职责定位,不仅解决具体问题,而且推动一类问题长效解决,让民生堵点变成幸福亮点。
3
威信县龙溪社区幸福食堂里,老人的笑声与孩童的翻书声交织。
食堂负责人黄云芳说:“特意设了5元儿童餐,让带孙子的老人能‘一老一小’同堂吃饭。”这种“老幼共托”模式,是云南服务融合的缩影。
镇沅县纪委监委走访敬老院时,追问“留守儿童是否全部结对帮扶”,推动全县10名留守儿童获“一对一”关爱,60户困难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;漾濞县66个“阳光幸福驿站”既提供老人日间照料,又开设“四点半课堂”;2024年,昆明市新增救助儿童1300余人,较2023年增幅35%,实现“应救尽救”;景谷县通过“工会+社区+企业”模式打造“安安家园”,让百余个家庭“工作带娃两不误”。
“从‘基本保障’到‘发展支持’,云南正在构建关爱服务‘一老一小’生态圈。”省纪委监委负责人表示,以社区为支点,推动“一老一小”从“住有所居”向“多元供给”升级。
傍晚,双龙桥社区食堂飘起炊烟,张奶奶走向活动室排练舞蹈;300公里外的威信县,5岁的妞妞拉着奶奶奔向儿童阅览室绘本区,一路上笑声不断。
当前,云南纪检监察机关以“监督之网”织密民生保障——当一餐热饭、一次托育成为标配,“老有所颐养、幼有所善育”从愿景变为现实,监督的温度正标注着城市文明的高度,让夕阳更红、朝阳更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