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谢”的扶贫日志

“你跑这么急,干什么?”看着神色慌张的老张,谢江江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。

“谢书记,前面山上滚石头下来,砸到老杨家儿子的车了。”老张边说,边指向谢江江的身后,那是他们来的方向。

来不及为自己躲过灾祸而后怕,谢江江满脑想的只有快速组织安全救援。这已是他在扶贫路上第四次与“死神”擦肩而过。

谢江江是云南省绥江县会仪镇原纪委书记,也是挂钩会仪镇三渡村的一名脱贫攻坚干部。

谢江江身边的人常常称他为“老谢”。其实,他今年只有39岁。别看他年轻,可他已经是一名“老道”的脱贫攻坚工作者。“老谢”的昵称便是由此而来。

人背马驮,也要解决住房安全

2015年,绥江县开始实行脱贫攻坚干部挂钩包保,时任会仪镇纪委书记的谢江江主动申请,到了全镇海拔最高、距镇党委政府驻地最远的三渡村,当起了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“第一户主”。

明确挂钩任务的当天,谢江江就迫不及待地“走了亲戚”。

“我第一眼看到那‘通风效果很好’的房子,心里就是咯噔一下。”挂钩群众破败的住房,给谢江江留下了强烈的印象,成了他当天扶贫日志的重要着墨点。也是从那一天起,挂钩群众的安全住房问题成了他心中放不下的牵挂。

镇党委政府很快就把住房安全保障工作提上了日程。得知符合条件的群众可以申请危房改造后,谢江江暗下决心:“必须带着群众在来年雨季前把安全住房建起来。”

在谢江江的协调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,三渡村的危房改造工作很快就动了起来。几乎全村都成了一个大工地,群众的热情不断高涨。

“谢书记,雨水把路冲断了,车子上不来了。”一天,村干部向谢江江报告,由于雨水冲断了道路,建房材料运不进村,各项工程都将面临停工,谢江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

“晴通雨阻”是当时三渡村道路交通的生动写照,运输建房材料的货车因为道路不通上不了山是常事。

路堵了,车可以停,但推进住房保障工作不能停。人背、马驮、独轮车推……靠着这些原始运输方式,谢江江和挂钩的群众一起,一趟趟把建材运上了山。终于,在雨季来临前,让全部钩挂群众都住进了安全住房中。

自己的挂钩任务要落实好,全村的挂钩任务也要督促好。为了掌握全村395户建档立卡户真实享受帮扶的情况,谢江江就逐户进行走访;为了督促全村500余处危房在组织拆除时安全、有序、符合政策规定,谢江江就带队实行全程监督……从镇上到村上,从村上到组上,从村组到每一户,一路泥泞里,谢江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,又再次踏过自己的足迹。

扶贫更要扶志,“内外”脱贫才是真脱贫

“大姐,老刘最近来赊酒没?”

“就算他拿钱来买,也不能卖给他。”

……

每次到村上,谢江江都要走遍所有的酒铺。向每一名老板强调,禁止卖酒给村民老刘,是谢江江很长一段时间的必办事项。

谢江江为何会对村民搞起了“封杀”?

原来,家住三渡村21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老刘,妻子瘫痪、儿女年幼,家庭十分困难。本应是家中顶梁柱的老刘,却游手好闲,好吃懒做,整日只是赊酒喝,混日子,常常都是醉醺醺的。

在一次督查中,谢江江了解到老刘家的情况后,多次和挂钩帮扶干部一起上门教育劝诫。然而,老刘依旧我行我素。

响鼓要用重锤。为了给老刘戒酒,谢江江联合全村的酒铺“封杀”了老刘。

“封杀”的成效很明显,老刘断了酒源,逐渐戒除了酒瘾,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恢复。

帮老刘戒了酒,谢江江又开始替老刘操起了别的心。

老刘一家居住环境破旧,再加上他没产业,没技能,只能打零工,收入不稳定……这些问题统统成了谢江江心中放不下的担子。

就在这时,县里出台了异地搬迁政策。谢江江和挂钩责任干部一通权衡、比较,这次异地搬迁正好是帮助老刘一家走出困境的最好机遇。

“我不想搬出三渡,从来就没有搬家的打算。”当谢江江拿着政策宣传资料兴冲冲地找到老刘时,换来的却是老刘不假思索的拒绝。

老刘之所以拒绝,其实是害怕自己懒散惯了,生存能力不强,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。

“你想想,如果搬到兆佳坝易迁安置点,你的子女以后上学多方便?”

“搬出三渡,你的老婆看病就容易了。”

“我在易迁安置点给你找了个保安工作,只要你搬去了,你就能在‘家门口’赚钱了。”

……

知道老刘的抗拒是因为胆怯和守旧思想作祟,谢江江和镇村干部耐心地跟他讲事实摆道理,鼓励他出去闯一闯。经过20多次的反复上门做工作,老刘的思想终于被他们说通了。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,谢江江一家终于搬进了新房。

“谢书记,我好吃懒做被人嫌弃了半辈子,可你们不放弃我,不但帮我戒了酒,让我住上了好房子,还给我找了工作,过上这样的好生活。我谢谢你们!”在搬进新家的那一天,年过40的老刘抱着谢江江哭了,哭得一塌糊涂。

真心付出,换得群众真情

“对真正困难的群众给予帮扶,对不符合条件却妄图从扶贫资金中分‘一杯羹’的人必须揪出来。”挂钩的五年多里,这是谢江江不曾动摇的原则。

三渡村26个村民小组每次的低保评定会、动态调整小组群众会,谢江江都会参与。会上,他既是参会者,结合自己所知和群众、村组干部、挂钩干部一起讨论、投票,以公正的态度选择最需要帮扶的群众,成为相关政策的享受对象;他更是监督者,以纪检监察干部的专业,用“嵌入式”监督的方式,监督着每一次评选的结果是否公正、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是否到位、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是否踏实。

“工作中难免会有一些群众不理解,但我也获得了更多群众、党员干部的认可和支持,这成了推动我不断向前的‘动力’。”谢江江用他的真心,换来了群众的真情。

“‘老谢’,明天我家杀过年猪,请你一定来吃‘刨汤’(民间称呼,也叫杀猪饭)。”

“谢书记,我今天正式上岗了,我一定好好工作,不辜负你的帮助。”

……

一句句质朴的话语、一次次盛情的邀请,都让谢江江对自己选择的这条“扶贫路”充满了信心。

“在三渡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点滴绘就了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,我荣幸曾经的参与,庆幸自己的坚持,更感恩在这里的收获。”如今,看着脱贫后崭新的三渡村,谢江江满脸幸福。(绥江县纪委监委,刘骁,13658705571)